
2004年7月16日,巴黎,第十三届国际催化颁奖大会上,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余名代表共同见证了一个特殊的时刻:四年一度的世界催化研究领域的最高奖——国际催化奖,第一次授予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并邀请他在大会上作了达60分钟的学术报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就是甘肃省永昌县朱王堡人李灿,于1982.2-1983.8在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进修学习。
李灿23岁开始从事科学研究,36岁成为中国杰出的青年科学家,43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4岁当选为国际催化理事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会副主席。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仅在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呢?
毫无疑问,是热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家乡的执着之爱,是一个视催化事业如己生命一样珍贵的科学家对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执着之爱,惟其如此,才爱得那么勤奋,那么刻苦,那么痴迷,也惟其如此,他的人生才有如此之深刻,如此之丰富,如此之约丽。
一
1976年高中毕业后,家境贫寒的李灿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手拿着羊鞭一手捧着书本,边放羊边学习,认真钻研文化知识。1977年,正在农村干活的李灿得知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决定报名应考。李灿虽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最终没有被他所向往的医科大学录取。半年后的1978年,已经觉得没有希望的他意外地收到了张掖师专(现为河西学院)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他很惊喜,家里人为他高兴,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和本村的群众为他喝彩,都说村里出了个“秀才”,他是个有出息的好娃,为家乡争了光。
在张掖师专,李灿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除了完成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内容外,他抓住一切机会加深、拓宽知识面。每晚点着蜡烛,盘腿坐在床上看书做习题至次日凌晨二三点钟;每天早自习前半小时背通50个英语单词,他以惊人的速度在二年内修完了四年本科的全部课程。勤奋使李灿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因此,他被留校任教。
1982年,教书两年的李灿获得了到陕西师范大学进修的机会。进修期间,李灿在《化学通报》上读到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先生的“原子簇与催化和表面科学”的文章,感到非常有兴趣,便决定报考大连化物所的研究生。
1983年、大连化物所破格录取了仅仅是师专毕业的李灿。这是李灿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他从河西走廊来到了渤海之滨,在这里,他开始迈入科学究的神圣殿堂。
二
来到化物所,进了实验室,李灿才开始明白搞科学研究是怎么回事。他从做硕士论文开始,对从事科学研究发生了真正的兴趣,这种兴趣是他以后不断探索科学的内在动力。李灿硕士毕业后,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开始更加深入地进行催化基础研究。
读博士期间,日本催化界著名的科学家、东京工业大学的大西教授来大连访问,对李灿的研究很赞赏。之后,在大西教授的推荐下,李灿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强化培养奖学金,成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远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
在日本期间,李灿每天7点钟起床、坐1个多小时电车到学校,晚上常常12点钟才回住处。可日本学生更加勤奋,有的竟在实验室通宵做实验。李灿看到日本人拼命的精神,受到了很大感染,更加努力去工作。短短一年内,进步锻炼和培养了他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
李灿在日本系统研究汽车尾气消除催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稀土氧化铈的表面化学和催化性能、并先后在《J.Am.Chem.Soc》等国际刊物上发表8篇研究论文,这8篇论文成为后来研究尾气催化剂的基础性文献。优秀的博士生李灿,被日本大西教授看重,推荐李灿去IBMt公司的研究中心做博士后,但国内的工作正等着李灿,他还是按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大连化物所。
1989年,刚回国不久的李灿就获得了自然科学科学基金委新设立的“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5万元,这是当时李灿获得的第一个独立的科研项目,这如同雪中送炭,对他鼓励很大。因甲烷氧化活化的研究是国际催化界的前沿方向,李灿抓住表面氧物种及其甲烷活化这关键的科学问题,通过同位素示踪和高低温原位光谱技术,表征了催化剂表面的超氧和过氧筝分子离子氧物种以及这些物种之间的转化和催化反应活性,观测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及其结构畸变现象,连续在《J.Phys.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数十篇文章,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研究成果后来获得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三
催化剂的原位表征研究是催化科学发展的基础。利用拉曼光谱研究催化剂是催化原位研究的重要方向,但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李灿在美国西北大学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探索催化剂的紫外拉曼光谱研究,于1995年取得了初步进展。这时,李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快在国内启动这一研究:“如果国内及早开始,有可能在国际催化学术界占一席之地”1996年8月,李灿携全家提前回国,并获得了当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因而迅速在国内启动了紫外拉曼光谱仪的研制工作。
经过两年多不懈的努力,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李灿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和材料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随后,他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催化研究中,在催化剂表面积碳,分子筛合成、杂原子分子筛以及氧化物物相等几个方面相继取得进展。其中关于鉴定杂原子分子筛中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工作尤其受到国际催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鉴定杂原子最为可靠的一种方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刊物上连续发表了30余篇论文,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专利。这项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发明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
在紫外拉曼光谱研究获得重要成果的同时,李灿根据国际催化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及时布设了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反应研究方向相继取得进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从2001年起,他又选定了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这一世界性难题,李灿说:“我们可能会面临失败的考验,但我认为挑战一个世界性难题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即使失败了也值得。”
截至2003年,李灿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刊物14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次;先后获得了中国青年科学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和世界催化领域最高奖。任Journal of Catalysis”,“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stry:An Asian Journan”和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等7种国际刊物编委。任国内“中国科学报”、“燃料化学学报”、“高等化学学报”和“催化学报”等9种刊物的副主编和编委,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和荣誉教授。
四
李灿在科技研究成果上有了名声,但他在科技扶贫开发上不忘家乡人民。因甘肃省金昌市委、市政府的邀请,于2004年9月19日至21日在市长李建华和其他领导的陪同下,访问调研了家乡的有关企业和学校等,对金昌市具有发展实力的金川公司和金化集团公同应对国内国际市场前景,提出了今后要运用高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开发项目意见,为金昌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李灿院士被金昌市政府聘请为高级经济科技顾问。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辈子能做成一两件事就很不容易。 就是这一两件事,要做好做到国际上去,必须要全身心投入。“为了专心搞科研,李灿辞去许多社会职务和兼职,他想把自己的时间尽可能更多地花在实验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李灿办公室里挂的一副字, 也是他从事科研工作的座右铭。在从事催化研究的征途中李灿在“催化"着自己的人生,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现在的李灿,每天依然,从早到晚忙碌着:查阅文献、思考方向,挑战难题,与研究生们探讨学术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共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他那朴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摘自:永昌党建网.永昌史话-李灿.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