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故事 >> 模范教师 >> 正文

安振平(83届):在最小区间寻求最大值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7-09 [来源]: [浏览次数]:

安振平,男,1961年7月生,陕西永寿人,198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先后在陕西省永寿县常宁中学、永寿中学任教任职,曾获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全国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称号。先后担任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不等式研究会理事、陕西数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中学数学常务理事。2008年调入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


陕西省永寿县,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历史上,这里灾荒不断、战祸连绵、民不聊生,以致于古人留下了“路寒林花瘦,山空鸟腹饥”的诗句。

在这片贫瘠的旱原上,有这样一位教师:他无数次谢绝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高薪聘请,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废寝忘食的勤奋探索教改新路,发表论文500余篇,并带动、帮助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改革和研究的行家里手;他全方位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即使他们走出校门多年,依然能感受到这种不求回报的爱心。

学生说,他是良师、是益友、是慈父;家长说,把孩子交给他,放心;领导说,他是永寿教育的台柱子……

他叫安振平,至今已在山区中学讲台上站了17年。

1983年初夏,一场大病使安振平错过了大学毕业前考研的机会。汽车把他拉回了永寿县。分配通知上印着:“安振平同志任常宁中学教师”。常宁?离县城70多里地的常宁!

他上了县城开往常宁镇的最后一趟班车,常宁中学竭诚欢迎新来的大学生。

安振平的任务是带毕业班和补习班的数学。当他第一次面对30多名补习生时,不觉吃了一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全班只有两名学生能解。一位教师告诉安振平,这里招生的分数线要比永寿中学平均低20分。问及其他情况,回答是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寥寥无几,5年换了4任校长,7年共考上了4名大学生,这4名还是在外地上学回来参加高考的!学生转学,教师调离,学校里人心惶惶。

安振平震动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养育了他的永寿县,会有这样一个角落?他感到心中隐隐作痛,沉甸甸的。

课堂上,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盯着安振平,盯着这位陕西师大毕业的“正牌”数学老师。那目光,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希望。也就是在这一刻,安振平坚定了他的信念:“我要留下来,这里需要我!”

从此,他的房子亮起了长明灯。很快,一套“启、讲、诱、练、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出来了,安振平叫它题组诱导法。这种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悟其原理、明其方法、晓其变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1985年是他使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第一年,常宁中学40名考生参加高考,一下考取了15名大学生,数学单科成绩在咸阳市80多所中学名列榜首。

“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从1986年起,他组织学生创办数学小刊物,出趣味黑板报,坚持每日一练活动。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写出了一大批小论文,其中不少在国内的一些数学刊物上发表。198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他的两名学生获奖。

人们习惯于将教师比做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安振平对这种比喻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教师应立志岗位成才,不仅照亮别人,也必须照亮自己。惟有这样,教学的源头活水才会源源不断,教师的事业之树才会常盛不衰、生机勃勃。他决心实现从“教书匠”到“学者”的转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涉及两个三角形的一个不等式》在《数学通讯》上发表。该文提供并论证的不等式,推广了已知三边求三角形面积的海伦——秦韶九公式,也推广了外森比克不等式,还推广了费恩斯列儿——哈德维格不等式,并且加强了美国几何学家匹多在40年代提出并论证的匹多不等式。他提出的不等式结论精辟,集几个问题于一身,数学家们亲切地称之为“安振平不等式”。

十几年来,安振平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并发表论文500多篇,主编、参编教学用书50余部。学术研究如同一座桥梁,将他和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他的教学舞台不再局限于一地一校,面对全国各地学生的来信,他深感欣慰。

安振平认为,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此,他将爱心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每一位学生。

范秉辉是个不幸的孩子,高一时家中债台高筑,不得不中途辍学。安振平一次次家访,劝范秉辉复学。他对孩子的父亲说:“秉辉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还是让他上学吧。经济上困难,我可以帮你们。”范秉辉复学了,安振平每月都要从微薄的工资中留一部分给他。范秉辉考入咸阳师专,安振平又主动承担了他的全部生活费用,直到大学毕业。

1999年,一名学生伪造饭票,并将假票卖给同学。安振平知道后,悄悄把事情查了个水落石出,严厉地批评了这名学生,并让他给学生灶赔偿了经济损失。在研究处理意见时,安振平力排众议,坚决不同意开除学生。他认为,如果放弃教育,很可能会毁了他的一生。安振平多次找这名学生谈话,帮他改正错误,使这位学生深受感动,转变很快,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些年究竟帮了多少学生?安振平记不清,他也从来没有去记。可他的学生们全记着呢!每逢节假日,他总能收到一摞一摞的贺卡,家中总是挤满了来看望他的学生。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永寿教育的面貌变了,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走出大山,走向高等学府。他们中的很多人受安振平的影响,毕业后又回到故乡,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

超人的勤奋使他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也使他兼任的社会工作越来越多。除本职工作外,他还担任中国数学学会会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陕西省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初等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员。他还被聘为陕西教育学院特邀研究员,陕西省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全国教育硕士学位案例教学研究成员,陕西师大数学教育硕士评委,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授课教师。

安振平的名声不胫而走,时间成了众多用人单位争夺的对象。1988年,沿海某大城市的一所学校以10万元年薪请他加盟,他谢绝了。亲友和同事感到不可思议,有人当面劝他:“永寿这个穷地方有什么好,那么多人都走了,不走,你会后悔的。”

安振平回答说:“永寿是穷,正因为贫穷,才更需要她的儿女们为改变贫穷而努力。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上,才能有所作为。17年来,我给予人民的甚少,人民给我的却很多很多。作为教师,我全身心地爱着我的学生,爱着三尺讲台。作为大山的儿子,我深情地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我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艰苦的环境更能造就人!”

摘自:在最小区间寻求最大值——记陕西省永寿县永寿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安振平[N].中国教育报,2000-08-22(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