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文忠,男,197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陕西省铜川市一中生物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曾业余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获得300多项省级奖、65项国家奖和11项国家发明专利。1986年被国家教育部和全国教育总工会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模”; 1998年被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 2001年6月他作为全国唯一的普通中学教师出席了中国科协第6次代表大会, 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1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2年9月被评为“全国第五届十杰教师”;2003年1月当选为陕西省第十届人大代表;2007年被评为铜川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和铜川市教育系统生物学科带头人。
坚持创新教育 师生互动共进
———记全国“第五届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赵文忠老师
(2003)
赵文忠在兢兢业业搞好生物课堂教学的同时, 努力尝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在各级领导支持下, 辅导并携同学生进行科技发明。先后有4000多名学生在他的辅导下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他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时, 内心固守着3个“相信”: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科技创新的潜能;相信科技创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方法;相信科技创新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辅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 他要求自己必须要:具备探索科学的执著精神;具备超前灵活的创新思维;具备吃苦耐劳, 尊重科学的求实作风。在他的辛勤努力下, 截至目前, 共获得省级以上青少年创新奖287项, 其中国家级、国际奖52项, 全国发明专利8项。
长期以来, 在人们的印象中, 科技发明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情, 是那些大科学家、大发明家的事情, 与我们普通人无关。人们也只重视创造发明的理论和成果。因此, 人们认识上的一个思维定势是:普通人根本不具备科技发明这样的创造力。
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心理学家马兹罗认为, 创造性有两种, 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 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前者指的是科学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后者是指在开发人的可能性和自我潜在能力意义上的创造性, 是从事对他人可能并不新奇, 而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活动的创造性。
赵老师把学生的科技发明活动归结为第二种创造性——— 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赵文忠老师辅导学生的科学发明, 最先是从生物学科开始, 以后随着他自己对科技发明活动兴趣的浓厚增加, 逐渐扩大到了物理、化学、医学、环保等学科。他常常对学生说:“ 我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他的学生产生了发明创造的冲动或灵感, 他都会极时抓住机会, 从不同角度鼓励和启发他们。
由于他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熟知学生科技发明活动的特征, 因而辅导学生的科技发明主要集中在教具发明、生活用品发明、工业、农业、医学和环保等与学生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几个方面。如活动多用铁架台板, 升降脸盆架、折叠式手提包、新型保险开关、果树换头法、水果分级夹、自动报警捕鼠器、多功能便携式电动日常用具、计算机鼠标方便托及其托架。可以说每一项发明都源自普通平常的生活, 源自学生内心无时无处不在的创造力。他始终相信, 不管学生课本知识掌握得多与少, 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创造潜能。他的学生郭立卿所进行的《部分中草药防治农业害虫初探》(获得第17 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终评活动一等奖)的过程就比较典型。
郭立卿上初中的时候, 曾经有位最要好的朋友, 因误食了喷洒过农药的苹果, 而突然死亡。这件事在郭立卿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有一次, 她跟妈妈到医院看病, 看到护士们正忙着给患者抓中草药, 她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中草药能杀死人体内的“ 害虫”, 是否也可以杀死苹果上的害虫呢? 当时她仅仅是想了一想, 也就放到了一边。听了赵老师给她们作的科技报告后, 郭立卿记住了一句话:科技发明, 离我们并不遥远。她向赵老师说了自己的想法, 随即得到了赵老师的鼓励, 随后, 师生一起寻找各种机会, 使用各种方法进行实验, 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20多年来,在赵老师辅导过的学生中,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赵老师提及此事时很是感慨:这些学生的创造力实在是惊人, 这种创造力究竟有多大, 我无法估算。
20多年来, 赵老师始终坚持在上好生物课的同时搞好科技发明的辅导工作。课堂是他固守的工作阵地, 课外是他与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天地, 他携同学生于成刚, 经过3年的磨砺, 踏遍了铜川的沟沟昴昴, 采集了5000 余份蝶类标本,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对标本进行鉴定分析, 最后写成了《铜川地区蝶类资源调查》一文, 其中有10 种是《陕西经济昆虫图志·蝶类》中所没有的, 这一成果填补了铜川蝶类资源的空白。
赵文忠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系统研读了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的《创造学与创造教育》一书, 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意把里面的一些思维方法渗透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中, 他常常启发学生:“过去的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 可能受当时的科学观念和实验条件的影响, 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他们当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你们可以试着模拟科学家做过的实验, 看能不能重新发现问题。”
赵老师在启发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时, 注意对学生进行多学科渗透, 多角度思考, 多种方法同时使用的科技创新教育,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他时常告诫学生:科学研究稍有松懈, 就会半途而废, 或者就没有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勇气, 而使其研究半途而废。正因为此,当年他和于成刚一起去捕蝴蝶, 一捕就是3年。与赵老师3年的共同磨炼和实践, 极大地激发了于成刚的创新潜力, 使他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上也如鱼得水。1987年, 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 考入清华大学, 后又留学美国, 获核能技术博士学位。
每当听到别人的赞赏时, 赵文忠老师都会谦逊地说:“科技发明活动的开展与学校的整个氛围和市一中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并且会深有感触地说,科技创新也是推动整个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常言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得有一桶水。赵文忠却觉得仅有一桶水还不够, 他常自勉:“ 作为一名科技发明辅导员, 自己首先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超前的观念。创新不是凭空想象, 必须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本训练、实践探索和丰富而敏锐的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加强业务进修和知识更新, 他自费订阅购买了许多书刊, 挤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教育及科技发明专著, 为其辅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 他还主动与一些高校和有关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保持经常的联系, 向他们求教解难, 商榷探讨,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
赵文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把自己的追求和希望默默落在行动上, 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人格影响的好老师。
摘自:星月.坚持创新教育 师生互动共进——记全国“第五届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赵文忠老师[J].中学生物教学,200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