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故事 >> 模范教师 >> 正文

孟正民(64届):鹑觚有佳士 博览无不识

发布者:李胜灵 [发表时间]:2019-08-05 [来源]:搜狐网 [浏览次数]:

孟正民,生于1941年农历8月21日,1964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在陕西乾县师范学校任教,1975年8月调回陕西长武县教育局工作,1981年4月起在长武县中学任教到2001年10月退休。全国优秀教师,咸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特级教师,政协长武县第四、第五届委员会委员,长武县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其“实、新、活、趣”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的欢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成绩突出。

舌耕之余,勉力笔耕,先后独立或合作出版了《高中古典文学作品译析》、《古代汉语纲要》、《初中文言文注释考辨》等著作。退休后,他积极参与党史研究工作,审阅《中国共产党长武县历史》等;他还积极投身到关心下一代成长工作中,为长武县诗歌、楹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鹑觚有佳士 博览无不识 ——拜访长武学者孟正民老师有感

作者:李胜灵

“佳士”一词,乃指品行或才学优良的人。明代散文家方孝孺在其《赠瑄蕴中序》中,对佳士做了进一步阐述:“其论议理而节,达而不浮,翩翩乎佳士也。”

词典中注释,“佳士”是“品行或才学优良的人”,在我看来,“品行与才学具优,方可为佳士”,暑期拜访长武籍语言文字研究学者孟正民老师之后,在向朋友介绍他时,脑海冒出的第一个词便是——佳士!

孟正民老师1941年出生于长武县洪家镇回朝村,陕西师范大学64年毕业,特级教师、长武中学名誉校长、长武教育界语言文字研究泰斗级人物。在长武,只要是高中毕业或者热爱文学写作的人,提到孟老师没有不知道的,在我这个没有接受过高中教育却又爱好文字工作的中师生眼中,文学功底深厚且其课堂教学深受所有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孟老师,简直就是个神话。

一直以来,对于方言都有着特殊的情感,虽然离开故乡二十多年了,可是只要回到故乡或是和老家人通话,那融渗于骨血里的乡音便自然而然的蹦出来。身在他乡,每每与友人提及老家方言,他们都颇感兴趣,且饶有兴趣的跟着学说,虽不地道却还算有几分感觉。老家长武作为先周故地,许多流传至今的方言,也是有三四千年历史的,若要细究起来,都是有典故来历的。可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从小并未在乡间生活感受,十几岁时就离乡求学,因而对于纯正的长武方言和许多民俗乡约都不是很了解。向外人提及也只是泛泛而谈。总想着若有人将其整理成册,学习了解流传宣之,该有多好。 听说原长武中学语文老师、现名誉校长孟正民老师在整理编写关于长武方言的书籍,2017年8月,年假回老家陪伴老妈,期间专程拜访了长武语言文字学泰斗孟正民老师。

老爸是56级初中生,孟老师是57级,老爸和孟老师不仅是同学,更是性情相近、相知的好友,因为孟老师是老牌师大毕业的正牌军,加之他德才兼具,因此,老爸虽年长几岁,但提到孟老师之才学为人也很是钦佩。

因了老爸这层关系,见到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的孟老便有一种来自父辈的亲切感,孟老师对我也是热情有加,可面对这样一位自己敬佩的智者长辈,心中还是有一些敬畏。

我没好意思在孟老师面前提到自己的那本青涩之作,倒是他先提起,说他在别人处获赠由我主编并执笔的《追寻泾河魂》,他说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走遍泾河流域曾经也是他的一个梦想,可是终因各种原因而搁浅,而这个梦想被我这个后生小辈实现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确实难能可贵,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其史料价值和对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

惭愧于自己的文字功底单薄、文笔青涩拙劣,而孟老师则更多给予我肯定和鼓励,没有高高在上的点评和说教,就像父辈和儿女拉家常一般的氛围消除了我的拘束感,天南海北的聊起来。

说到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孟老师告诉我,这是因为他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孟老师说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学老师,是私塾毕业的,老人古文功底深厚,曾经在军阀部队任文职,民国及抗战时期回到地方应聘为老师,人们都管他父亲叫“先生”,先生的释义有两种:一是乡间对文化人的敬称,多指教师:二是对婚丧、节庆等大事中主持礼仪的礼傧先生的简称。孟老师的父亲身兼这两种身份,不仅教书育人,乡间各家凡有大事、拟撰祭文、贺文、对联等各类事宜,乡邻也多邀请他主持。因而对于民俗乡约也很是熟稔。

说到这里,孟老师说这也是一种环境和氛围,在他记忆中,他们村子虽小,但是村民们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他们村连他父亲在内有三位先生,因此村里人都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崇文之风较浓,村里几乎没有文盲,村里还开办了小学,当时临近村子的孩子都来他们村上学。受父亲影响,他的两个哥哥也都上过小学,孟老师从小就爱看小说故事,也因此,萌生了走上文字研究、文学创作之路的种子,至今他还在研读家里留存的父亲当年的古书典籍。

论及当前的文学乱象,孟老师一句话评述:“满瓶不响,半瓶晃荡”!

他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乱象,其实也是一种好事。这事文化乱象可以看做是文学或文学繁荣前必经的一个过程。这种文学乱象对于文学繁荣起的是“催生婆”的作用。比如说唐代是诗歌繁荣时期,可是流传下来的经典篇目也就是可数的那么多。所以,我们不要怕这种乱象,能在这种乱象中不迷失不盲从,坚守初心并创作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对于今天年轻人不懂礼貌礼仪、孝感缺失的现状,孟老师也是感慨颇多,他认为这种现象是传统文化的遗失造成的。为此孟老师选取《礼记》部分内容及《孝经》全文进行译注,二者合一的《礼记选•孝经译注》一书将于十月底出版面世。

我说,现在很多人总说我们的文化被西方文化取代了,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固守!孟老师说对啊,“你把中国的节忘了,所以洋节来了;你把中国的文化忘了,所以洋文化来了”,如果我们真能以“弃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态度去延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怎么会成了现在这种情况。

这也是孟老师致力于方言整理研究的原因所在。

在此之前,孟老师就曾参与《中华寓言经典》《高中古典文学作品译析》《古代汉语纲要》《陕西方言志》等书籍的编撰工作。 我最感兴趣的那本以长武方言口语读音和词汇为主要内容的《长武口语》一书,是他近年来致力于抢救性保护家乡文化,多方搜集考证、整理的一本长武口语文化大全。书中对长武方言字根和语言词汇进行了文字考证和词语释义,力图恢复长武方言生态原貌和现代演变,无论对于专业研究还是社会现实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不论是网络百度还是已经出版的关于方言的书籍中,关于陕西方言的说明大都是这样的“陕西方言大致分为3个地区:陕北话、陕南话和关中话......”我们通常所指的狭义“陕西话”仅指关中话。

事实是,每个县区甚至在一个县境内的南北地区,方言都各不相同,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长武方言,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历史上,长武曾经是先周族人居住之地,西周,特别是秦、汉、唐、宋时期,又一直处于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中间地带,因而成为多民族杂居之地。就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长武分别与甘肃正宁、宁县、泾川、灵台以及宝鸡麟游等县区相接,各地方言大不相同,却又互相影响。 长武方言中有很多是有音无字的,这些方言中既有相传近四千年历史的先周雅音遗韵,又有民族大融合的鲜明痕迹。

孟老师说口语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这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普通话要普及,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可是书面语化、千篇一律的普通话,对我们生活情景的表达没有方言的张力和深度厚度,方言消失的最大危害就是地方文化的随之消失,比如戏曲、风俗,以及对家乡的认同感也会随着方言的消失而渐渐淡化。现在《长武口语》书稿已经交付出版社审看,孟老师又投入了《咸阳民俗志》的编撰工作。

与孟老师交谈,真有胜读十年书之快感,而且不论是谈及当现下的文学乱象还是当前传统文化、传统礼仪及孝道的缺失,他都没有义愤填膺式的抱怨,而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并期许以阳光、正面的愿望。这应该是他自小的家风熏染、渊博的学识以及历经岁月磨砺后的沉淀吧,这也是我一提及孟老师便立刻反映出“佳士”一词的缘由。

因其他原因,孟老师的《长武口语》一书还未正式出版,在我的请求下,我获赠了孟老师留存的《长武口语》一书校改版。回到家后,迫不及待的我急忙翻阅,书中一个个熟悉又遥远的字、词、俚语,勾起太多亲情乡情的温馨回忆。

翻检的第一个便是“蕞”字:“蕞”本音念zui,是小的意思,方言念sui,之所以对这个字比较关注,是因为我在家排行老幺,自小被家人称呼都带着个“碎”字,“老碎”“碎妹子”“碎姨”“碎奶”等等,我一直认为不应该是这个“碎”字,可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下终于找到正解了。我也终于可以摆脱那个我一点都不喜欢的“碎”字了;

还有二姐经常说某某是“蒋家外甥”,我一直以为这和“蒋氏家族”有什么关系,可又似乎讲不通,这本书里也有解释,“蒋家外甥”:受人褒奖便忘形勇为的人。蒋乃是“奖”之谐音,这样一说自然就明白了;

“打车毂轮子”这应该是长武独有的说法,指的是侧手翻。记得小时候,自己整天在男孩子堆里玩,跟男孩子比赛,从学校到家一路都是侧手翻着回去的,后来,老爸和姐姐们经常提起,“我屋老蕞车毂轮子打得好,男娃都比不过。”而今女儿都已经上高中的我,自然是打不了车毂轮子了,可就这么一个词儿,立马就能把自己带回无忧的童年回忆;

“揢”(qiā ),抱的意思,如:揢娃、揢柴;

称道啥好常说“嫽”,“嫽得太”。嫽是古字,最早甲骨文就有嫽,后引用为美好、畅快。......

总之,以前只会念不会写的长武方言,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而且有出处有注释。期待这本书早日面世,以飨如我一样殷殷期盼的读者!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孟老师不仅把这些长武人自小就熟稔的方言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铅字,更是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使得我们从中对长武的历史文化有了另类的认识和了解,从这些方言中,既可窥视到农耕文明在长武这片土地上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子民们日常生活的真情实感。更显现出这片土地文化底蕴之深厚。

有人说语言是文化最原始的载体,方言是活着的历史,动着的历史。方言消失,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消亡。反而言之,最地道的文化都用语言继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正民老师这位博智的鹑觚佳士此举功在千秋。


作者简介:
  李胜灵:笔名小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现任泾阳电视台总编。1978年生,陕西长武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编辑职称,现任泾阳电视台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