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恒元(1915-1994),男,山西省寿阳县人,生于1915年。1922年就读于寿阳县第二区公立两级小学,中学时代在山西太原省立一中度过,他品学兼优,特别喜欢学习数理课程,每年在学校总是考取前二、三名,高中毕业会考时,名列全省第三。1938年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后在陕西省洋县国立七中、陕西省立师专、西安师院、陕西师范大学担任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西安师院、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主任,陕西师范大学科研处长,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应用声学研究所及陕西省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陕西师大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校党委委员。赵恒元教授是著名物理学家,在声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
赵恒元教授长期从事声学教学工作,编写了《电动力学》、《声学基础》、《超声学》、《声学及应用》等教材。指导了多届研究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声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赵恒元教授特别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早在国立七中任教时,就率领学生制作了101种物理仪器,受到当时教育部的奖励。1958年,为了加强实验教学,他组织有关人员并亲自动手制作各种仪器模型120件,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解决了实验设备短缺的问题。赵恒元教授为了结合中学的教学实际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1956年带领部分教师深入到79所中学调查研究,收集电学教学方面的问题260多个,系统分析研究后,提出了改进电学教学的意见,其意义超越了改进教学本身所起的作用。在任系主任期间,他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亲自制定培养计划,还亲临辅导,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开设新的课程,为物理系的建设做了很大贡献。为了表彰赵恒元教授忘我的工作精神,1958年至1988年,先后五次被评为西安市、陕西省、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1992年国务院为表彰他在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五十年代为发展我国声学事业,赵恒元教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应用声学研究所,后改为陕西师大应用声学研究所,又于1982年筹建了陕西省物理研究所。曾担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应用声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陕西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应用声学》杂志编委、西安声学学会理事长。
几十年来他先后在法国巴黎的第十一届和中国的第十四届国际声学会议、中日声学会议及《科学通报》、《声学通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等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上宣读、发表过《功率超声学》、《医学超声学》、《超声点焊》、《超声清洗》、《生物和医学超声工程》等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四部。他主持研究的“航空铝电缆超声钎焊”技术打破了前苏联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实现了在航空工业中以铝代铜,减轻了飞机的重量,这项技术已被我国自行研制的“运七”飞机采用。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三千多万元。他所研究的“妮钛超导线的超声钎焊”等十余项科研成果被列为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他主编的《机械工程手册》声学篇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陕西省科学大会奖。有十项成果分别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为振兴和繁荣我国和我校科学事业,他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他多次组织国内物理学术会、全国超声学术交流会、陕西省超声探伤学术会、陕西省超声农业短训班。组织筹建了“陕西省超声技术交流协作组”,起草制定了“陕西省超声技术发展十年规划”。1960年曾到苏联、捷克、匈牙利等国进行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1966年出席荷兰国际焊接学会年会,1980年参加美国IEEE国际超声会议,并去日本考察生物医学工程,为我国和我校与国际学术交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担任我校副校长,为我校积极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开创我校教学、科研新局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赵恒元教授因病于1994年2月11日逝世,享年80岁。
摘自:张建祥,杨克勇,王景堂等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校史人物转略(1944-1966)[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