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大学人 >> 正文

韦固安先生(1918-2007)-原副校长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7-26 [来源]: [浏览次数]:

韦固安(1918-2007),男,汉族,中共党员,美国华侨,早期回国专家。1918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屏南县。1939年2月至1940年8月在成都航空军事学校学习。1940年9月至1948年7月先后在华西大学神学院、文学院哲史系学习,在哲史研究所读研究生,其间曾兼任中学教员、安居牧场场长。1948年9月至1949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宗教研究院读研究生。1950年1月回国。1950年2月至1951年1月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1年1月至1952年11月在兰州大学历史系任讲师。

1952年11月至1983年底,历任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副总务长、总务处处长、副校长(1981.12-1983.11)等职。1983年底退居二线,担任我校顾问。韦固安同志还曾兼任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高等学校总务管理学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顾问等职务。1991年8月光荣退休。

韦固安同志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生长在落后混乱和千疮百孔的旧中国,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辛酸和坎坷。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诞生不久,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深造的难得机遇,辗转千里,冒着风险,历时近两个月,热切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以自己的所学饱含激情地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宏伟事业之中。他经历了解放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对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的历史事实具有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之后几十年的工作当中,他始终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自觉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虽几经社会动荡和政治风波,特别是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冲击,但他却毫无怨言和动摇,对党及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仍然深信不疑。在他退居二线之后的198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韦固安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后勤工作奉献了满腔的热情和毕生的精力。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求实的工作思路,把后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上。为此,他一贯坚持“处其实而不处其华,行其俭而不行其奢”的办事原则,以饱满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之中,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韦固安同志是我校雁塔校园的主要设计者和规划者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上级组织调动他负责我校的筹建工作之时,他并不是这方面的内行,但他发扬爱学习、肯动脑、能创新的优秀品质,积极借鉴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的建筑模式,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式布局,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雁塔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蓝图。由于韦固安同志的校园规划和设计新颖超前,整体布局科学合理,建筑风格错落有致,受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普遍好评,也得到周边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赏,为学校校园日后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设花园式学校是韦固安同志的美好期望和孜孜追求。为了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他处处留心,不辞劳苦,多方引进花草苗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花木品种,其中不乏稀有名贵物种;他注重培养园艺人才,积极选派工人到北京等地进修学习,组建了我校自己的园艺队伍;他积极尝试自办苗圃,走以绿化养绿化的路子,既美化了校园,又为学校节约了不少开支。如今,我校雁塔校园芳草如茵,百花争艳,万木争荣,“美在师大”的高度赞誉远近闻名,引得许多电影电视剧组慕名拍摄外景。饮水思源,当我们置身美丽优雅的花园式学校时,我们睹物思人,不能不满怀深情地怀念起我们尊敬的韦固安同志。

韦固安同志总是心系学校事业发展,心系师生员工生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他总是想尽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师生员工的生活困难。为了给师生员工的饮食增添花样品种,他亲自设计并组织建造了当时西安高校唯一一家面包房,生产的面包不仅供应我校师生员工,还向周边群众销售,在一定程度上补贴了我校食堂的费用;为了解决淡季时蔬菜肉蛋类食品供应紧张的问题,他倡导和指导修建了校内冷库,不仅保证了淡季时食堂蔬菜禽蛋类食品的供应,还有效地降低了采购成本,为学校节约了不少资金;为了积极挖掘潜力,提高食堂职工的业务技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他倡导并组织在炊事员之间开展了热热烈烈的劳动竞赛,有效地改善了炊事人员的服务态度,较好地提高了饭菜质量,当时,我校的伙食水平一直名列西安高校的前茅。

在解决教职工住房困难和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方面,韦固安同志也做了许多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他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建材物资严重紧缺等困难,终于在我校建成了首批教职工住宅楼,使部分教职工喜迁楼房,告别了居住平房的历史。在相关专家的帮助指导下,他创造出了用挂钩砖为住在平房区的教职工建造薄壳式厨房的办法,既省料又安全,较好地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他还费尽周折,积极与市政有关部门交涉,将西安公交3路车终点站由小寨延伸到吴家坟,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员工的出行。韦固安同志的这些努力和举措,为学校的后勤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在他人生的历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使他赢得了几代师大人的普遍好评和深切怀念。

韦固安同志具有牢固的群众观点和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中,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群众成了他的好朋友好老师。他向建筑工人学习设计绘图和检验施工质量技术,向花木工人学习苗木剪枝栽培技术,还向锅炉工人学习如何烧锅炉,向拖拉机手学习如何驾驶拖拉机。在工人眼里,他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师,称职的园艺师,熟练的拖拉机手。他坚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从不摆架子,与工人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哪里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生而影不曾与师大人形相离,死而魂不曾与师大人梦相分”,可谓“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韦固安同志还是陕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研究会和中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善于发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勤于钻研,善于思考,注重总结管理经验,从而成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他与西安其他高校的同志共同发起成立了陕西省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研究会,积极开展工作经验交流,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中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研究会的成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韦固安同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奉公,艰苦朴素,长期担任后勤部门领导职务,却从未搞过特殊化,从不以权谋私。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作风民主,团结同志,与群众打成一片,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高度肯定和赞誉,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韦固安同志在退休后仍然关心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经常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他对师大的真挚情怀。此外,他还接受邀请,赴宁夏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制定校园规划,受到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好评。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高校后勤管理事业,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陕西师范大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正如他在退休后所写的一首诗中所言,“爱国爱党爱人民,千辛万苦搞后勤,平凡之事认真做,只为祖国万象新”。

韦固安同志为学校的后勤管理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他曾自己说过,他原是一个书生,对总务工作是个外行,他之所以能由外行变成比较内行,是党教育、帮助的结果,是向书本和向工人学习的结果。他之所以能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是在党的领导和帮助下取得的,是全体师生员工支持的结果,尤其是后勤全体职员的大力配合的结果,没有这些,将一事无成。他感谢党,感谢全体师生员工,尤其感谢后勤部的全体职工。韦副校长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写了一首诗总结他的工作:“爱国爱党爱人民,千辛万苦搞后勤。平凡之事认真做,只为祖国万象新!”

韦固安先生不幸于2007年9月27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参考:[1]师大 ┊ 校史上的优秀共产党员[EB/OL]. 20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