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琦(1917-1990),男,1917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今乐山市)流华溪一个书香世家。青年时期,他先后就读于成都师范和四川大学中文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春赴延安,在抗大、鲁艺学习,同年冬,由组织派遣回四川大学,从事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文化活动和学生运动,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1940年7月,重返延安,在青年干部学校学习,次年5月,调中央财经部任秘书组长,9月,任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室研究员,1942年秋,任绥德师范教员。1946年至1954年,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干部、副科长、学校教育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1954年秋,调中共中央宣传部高教处。
1957年3月,郭琦担任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前身)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开始了他长达20余年的高等教育生涯。在打破旧的教学体制和建立新的教学体制的变革中,他面对党对教育的领导、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实践,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他明确提出:“党领导教育工作,就是要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他提出:“高等教育要出人才,出成果,就必须依靠广大知识分子”,“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敢于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作为中心环节来抓”,“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积极性,都要落实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上”来,“领导工作,管理工作,从广义上说都是智力开发的后勤工作”;他驳斥了把“又红又专”曲解为“先红后专”和“以红代专”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把政治上的“红”落实到业务上的“专”,要做到又红又专,德才兼备。
几十年来,郭琦在实践中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在高校偏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候,他以最大的努力把因错误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的限度;在党修正错误时,他总是主动承担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当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得以全面贯彻时,他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开动脑筋,综合集体智慧,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尽力去做,不达目的,从不罢休。
陕西师范大学,是1960年由西安师范学院和陕西师范学院合并而成,郭琦任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不挂头牌,唱重头戏”,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当时,陕西师范大学不仅与同类院校中的全国“名牌”大学不能相比,即使在西北地区也未必强于西北师院。郭琦和其他领导一起,审时度势,首先从质量抓起。他先后在中文、历史、数学等系蹲点,从1961年起提出了“五年小成,十年中成,十五年大成’,和“打出潼关,争取全国发言权”两个鼓舞人心的战略目标(小成:拿下教学任务,闯过教学关;中成:拿下科研任务,闯过科研关;大成:教学、科研两方面赶上全国水平)。他对中青年教师说:“给你五年时间,成不了材,你就离开学校。”
数年之间,二百多名教师承担了科研项目,其中71名教师的169篇论文在省内外发表,11本专著正式出版,几位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在苏轼研究、《文心雕龙》研究、农民战争史研究等学术领域,取得了“全国发言权”。与此同时,健全和完善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造就了各系、室、各专业的学术“梯队”,为陕西师大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陕西师大向全国“名牌”大学迈进拉开了帷幕。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陕西师大曾围绕着要不要开设新兴的历史地理学科,展开了一场争论。当时,不少人认为,师范大学面向中学,面向教学,不应设置此类高深的学科。郭琦力排众议,他认为高等院校既要靠“共性分类”,更要靠“个性立身”。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应当办出特色,办出个性,办出自己的带头学科。他坚决支持了史念海教授的历史地理学,使得这门当时还一花独秀的学科,在陕西师大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今天陕西师大蜚声中外的“拳头”学科。现在,陕西师范大学已发展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六所师范大学之一。作为奠基人之一的郭琦,曾为她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郭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长期在高等教育战线上从事领导工作,并致力于社会科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其杰出的组织才能,出色的领导艺术以及社会活动,在陕西理论界、教育界和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
1990年9月9日,郭琦在西安不幸逝世,终年73岁。
摘自:张建祥,杨克勇,王景堂等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校史人物转略(1944-1966)[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