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大学人 >> 正文

杨清源教授(1930)-原民族部主任

发布者:侯雁北 [发表时间]:2019-07-25 [来源]:中国德育 2008年10期 [浏览次数]:

杨清源,1930年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受到贺龙元帅等中央军委首长接见,转业后调入陕西师范大学任教。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原民族部主任,主要从事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和时间赛跑的人

2008年署期的一个上午,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来到了西安市八一街小学。那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阁楼,完好地耸立在操场中间。树上的知了在起劲地叫着。他对这里的一切太熟悉了——他曾五次在这里作过报告。不过,他今天不是来作报告的,而是来征求老师和学生对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会议室里,孩子们见到他,欢快地叫着“爷爷”,争抢着向爷爷讲着自己的故事。小慧说她以前在家里,做什么事都要妈妈来帮。听了爷爷的报告,她决定“自力更生”。现在,无论是铺床叠被还是整理书桌,她都自己动手,有时还会帮妈妈干活儿。小欣说自己以前很挑食,不合自己口味的饭菜不吃,吃了也要吐出来。自从听了爷爷讲的长征故事,知道红军战士吃草根、食树皮,她感动了,再也不浪费饭菜了。孩子们的发言,勾起了老师的回忆。那是小选手们为迎接区上鼓号比赛而练习时,有的同学带着水,有的同学没带水。带着水的同学让没带水的同学喝自己的水,那同学讲客气,带着水的同学说:“你难道忘了爷爷讲的上甘岭故事!”座谈会整整开了三个小时。老人不时地记录着。偶尔轻轻地点头,偶尔会心地一笑。

这位老人就是杨清源——一位曾经驰骋沙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一名曾经挥洒讲台的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而今,他的“头衔”是:陕西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从学校出来,杨清源心里亮堂堂的。他对自己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他也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自豪......

从“离队”到“归队”

1990年,杨清源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生活如何过呢?看看身边的“同路人”,有的做起了“寓公”,整日含怡弄孙,“不问人间事”;有的一脚踏进学习班,激扬“书画”,乐在其中。这些,他都做不来。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寂寞”之事,而他自己“是一个天生不甘`寂寞’的人,一日无事就感到无聊”。在担任陕西师大民族预科部主任那些年,他就不甘“寂寞’,早上和同学一起出操,晚上检查自习,星期天还要晚点名。遇到民族节日,他便按各族习俗,把同学们请到办公室聚会。有的同学病了,他便买些好消化的饭菜,悉心照料他们。在担任雁塔区第九届、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期间,他依就不甘“寂寞”,坚决抵制不合理的收费、罚款,为学校节约了几项万元以上开支。

现在,突然让他闲下来,他浑身不舒服。就在他为“寂寞”而一筹莫展时,他在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中央成立了“关工委”,这是个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以青少年为工作对象的群众性工作组织,其任务是向青少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眼前一亮。身边许多青少年不知道杨靖宇是谁、不知道雷锋是谁,但是对一些歌星却耳熟能详。每每看到这些,他都感到心痛。作为一位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战士,作为一名曾教书育人的教师,他深深知道:一个容易忘记历史的民族,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只有牢记历史,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方能绵延不息。

他决定,余生就干关心下一代工作了。这是一项关乎明天的事业,他找到了它,就像一个离队的战士又找到了队伍一样。因为他的战士经历,因为他的育人经验,更因为他不甘“寂寞”的劲头,他很快成为了陕西师大关工委的一员。多少年后,有人问起老杨为什么要干这一行,他是这么说的:“现在的青少年,享受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果实,却不大了解胜利果实是怎样得来的。作为一个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我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引导青少年追溯革命的源头,把中国革命、建设的艰苦历程,把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事迹,告诉他们,使他们树立建国之志,回报党、国家和社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他一头扎进这“永远不衰的伟大事业”中,一干就是18年。

从受挫到告捷

为了干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杨清源当起了学生,向陕西师大教育系老师学习心理学,向南京理工大学关工委学习工作经验……他还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因为“中央的声音能保证正确方向”。工作如何开展呢?他曾从事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授课,他决定从作报告入手。他现在已记不清他是从哪天开始编写他那六个专题报告稿的,只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他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这样六个标题: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井冈山的烽火、伟大的长征、八年抗战、抗美援朝。他在这六个标题下,画上了粗粗的红线。一根根红线连在一起,便是他一颗关心下一代的红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下一代立报国之志,做爱国之人,成建国之才。

为了充实这些报告,他多方收集资料,摘抄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参观展览,甚至三上井冈山……有几次因为深更半夜起来收看电视纪录片,他还受到老伴“批评”哩。2006年,“伟大壮举,光辉历程”大型巡回展在西安举行。接连五天,他到展馆收集资料。展馆一位工作人员对一家电视台记者说:“那老先生太认真了!整整五天,他一大早就来了,不住地抄写,还录音,直到我们下班时才走!……我们不知道老先生是哪个单位的,但他的精神使我们很感动!”就这样,他坐在自己带去的小凳子上,一笔一画摘抄了许多珍贵资料,还录下了讲解员的解说词和张学良评价红军长征的原声讲话。他把这些资料充实到报告稿中。

讲稿出来后,为了形象生动,他把讲稿一字一句地讲出来,并且录下音,自放自听,检查哪里讲多了,哪里讲少了;哪里讲快了,叨卜里讲慢了;哪里该突出而没有突出,哪些话太概括抽象,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现在,他的这些报告稿一直没有“定稿”,因为不甘“寂寞”的他总在不断地补充、修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请人绘制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挂图,又自己动手,绘制了上甘岭战役等挂图,还用硬纸板制作了地雷战等模具。这时,凭着教师的经验,他有谱儿了。于是,他开始“毛遂自荐”。为了这“战略工程”“希望工程”(胡锦涛语),他有的是勇气!他向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中小学校寄出了“自荐书”。但“自荐书”寄出后,大多石沉大海。他也曾两次去西大街一所小学“上门送货”。但大队辅导员听清他的来意后,要么推脱,要么漠然相对。

没有战士攻不下的山头。杨清源越挫越奋,他又给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打电话,“推销”他的六个专题报告。渐渐地,有个别学校请他去作报告了。从第一次报告开始,他就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不要课时费,不要纪念品,不要吃请,不要接送。以此,四个“不要”雷打不变。一些老同志称这是老杨的“四项基本原则”。

他的六个报告,不是讲抽象的大道理,而是用一些生动、感人的具体事例拨打心弦,以情动人。如,讲到血战台儿庄时,他将敢死队队长的大幅照片举起来:“这位老英雄件德厚是我们陕西径阳县人,我们鼓掌向他表示敬意!”会场一片欢腾。他趁热打铁,高歌一曲《大刀进行曲》,令群情振奋,气氛达到高潮。这样的报告,孩子们愿听,爱听。每次报告结束时,他总要和孩子们齐诵:“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声音响彻会场内外。西安几家媒体注意到他,对他作了实事求是的报道。找他的学校多起来,他的“市场”终于打开了。他,初战告捷。

从仿徨到呐喊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周末中午,骄阳似火。杨清源正在楼下乘凉。一会儿一位老人领着小孙孙到校外去学绘画,一会儿一位妈妈领着小女儿到校外去学钢琴。看着他们行色匆匆的样子,杨清源突然想,这爷孙,这母女,这会儿会坐在他乘凉的大树下,听他讲革命传统故事吗?他进而想到,搞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人,那么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讲那些渐行渐远的故事,还要不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想到他的“自荐书”的乏力,想到大队辅导员对他的冷遇,他开始怀疑自己热情万丈的付出是否在做无用功。这样想着,他不由得两腿发软,头也有些眩晕!他努力让自己清醒下来。他陷入了深思……

一些人,在中国革命或建设中,功勋卓著,可是渐渐地,他们蜕变了。他们的才智毋庸置疑,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是人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着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思想道德一旦脱离了正确的轨道,人就会在人生路上迷途。所以,旨在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素质教育绝不能缺少思想道德教育。革命先烈的身影虽然渐行渐远,但他们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热爱人民、服务人民、英勇顽强、坚忍不拔的思想道德旗帜永不褪色。过去,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前辈们举着这面旗帜,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征途中,抛弃这面旗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实现吗?不能。这面旗帜是法宝,永远丢不得。中华民族只有高擎这面旗帜,代代相传,才能踏着康庄大道大步前进。

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素质教育不但要革命传统教育,而且要搞好革命传统教育。他要呐喊,为了祖国的明天,革命传统教育时不我待!他将革命传统教育的触角,由学校伸向社会,由地方伸向军队,由城市伸向山村!他多次到军营作报告,要下一代牢记历史,奋发图强。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亲笔写信,称其“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他还到栗沟村给那里仅有的n名小学生作过报告。栗沟村地处大山内,村党支部书记任宏茂坐着轮椅,带领群众改变着山村面貌。杨清源为任宏茂而感动,他不畏艰险,由感而来。任宏茂由儿子背着陪他作完了报告。这次栗沟之行,杨清源向孩子们赠送了学习用品,宣传了爱国主义,也从任宏茂身上看到了责任。

他的时间表排得越来越紧、越来越密了。他这个不甘“寂寞”的老兵,跨着老“飞鸽”(70岁以后改乘了公交车),在和时间赛跑!他“要让自己的黄昏之光多留一些在人间,为社会再做一点儿有益的事情,回报衣我、食我的祖国”。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必须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方向上的一致,让青少年以“德”而获大胜!杨清源自认他的这些想法是肤浅的。但他自从有了这些想法,他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干劲更足了。

从“实践家”到“理论家”。

读书对下一代进行道德教育,一开始杨清源只是一个“实践家’。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他越发觉得理论的重要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于是,不甘“寂寞”的他开始研究起德育理论。现在,他已形成了自己的德育理念:道德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艺术、人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心理、民族传统习惯的制约和影响。道德教育家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共同关注关心下一代工作,各尽所能,各尽所长,明天才有希望。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其互相渗透,协调发展;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传统教育中去。

小胜靠才,大胜靠德。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必须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方向上的一致,让青少年以“德”而获大胜!杨清源自认他的这些想法是肤浅的。但他自从有了这些想法,他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干劲更足了。

结束语

至今,杨清源的足迹遍及西安的城市和山村,先后在58所大中小学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89场次!他两次荣获了“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四次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等称号。他常以叶剑英元帅的诗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自勉。目前,不甘“寂寞”的他又在着手搜集有关抗震救灾的材料了,他打算在自己的六个专题外,再加一个“抗震救灾精神永存”专题。

最后,让我们向这个不甘“寂寞”的老兵敬礼,祝他在为“明天”而战的征途上,高歌猛进!


作者:侯雁北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