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大学人 >> 正文

吴元训教授(1916-2012)-教育学

发布者:吴令云 [发表时间]:2019-07-26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浏览次数]:

吴元训(1916-2012),男,安徽省合肥市人,1916年正月18日生于天津市。曾任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西安市心理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委员、西安市雁塔区、碑林区人民代表,西安师范学院首届工会主席。

吴先生幼年就看到父亲用功好学,工作认真,后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从小就养成好学的习惯。他幼年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学了一年美术又转学教育,在校时获奖学金,1940年毕业获教育学士学位。接着又考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专业,在校时获美国哈佛大学罗氏基金委员会教育奖学金。1941年8月至1942年6月在冉村燕大教学实验区做农村儿童教养的调查研究,同时撰写硕士论文并兼教农村小学。1943年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54年8月,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吴先生任教育系教授、教育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1960年7月起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教育学、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兼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先生同时还是“外国教育史”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创建人、导师。

吴元训先生是我国教育学界著名学者,解放前后均有著作问世。改革开放以来,他以70岁高龄,积极投身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翻译了《西方教育史》、《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教育问题史》等多部外国教育名著,选编了《中世纪教育文选》,还指导了数届硕士研究生,桃李遍及国内外。在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教育史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吴先生主要学术观点:1、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教育的发展,反转来文化教育的发展又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2、培养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三者以德为先。3、治学之道在:先打好基础,然后由博而专,再由专而博,螺旋上升。关键在:勤奋努力钻研,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创新,有自己的观点和掌握新信息和资料。

此外,吴先生曾主持完成:1、“七五”全国科研国家教委重点项目:“中小学教师素质的调查研究”的研究论文报告。2、“八五”全国科研国家教委重点项目:“我国民族优良道德教育传统与我国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研究”的研究论文报告。以上两项研究报告共约20万字。

自1999年老伴因病卧床后,吴教授几乎担负了全部护理工作,从而使老伴能平稳地安适地治病、养病,战胜病魔。这件事,对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人来说,无疑是艰辛的,但是吴教授却能自觉、乐观地为相伴近60年的老伴全心全意地服务。他这种“夫妻相亲相爱、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精神得到大家的称赞。

吴教授为人心胸开阔,热爱生活,坚持体育锻炼,所以他现在仍是一个思想敏锐,耳目清新的健康老人。

摘自:张建祥,杨克勇,王景堂等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校史人物转略(1944-1966)[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06.